我国有3家正部级央企,分别是哪些?又有多少家是副部级?

注我,开启你的好运连连之旅!点个关注点赞,让财富滚滚来!
探秘中国经济巨擘:从“铁老大”到“国库掌钥”

图片来源于网络
飞驰的高铁
,宛如银色巨龙,穿梭于广袤的华夏大地,截至2023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突破4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而这背后,离不开中国铁路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更离不开一个曾经辉煌的名字——“铁老大”铁道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铁路建设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正式成立,开启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新纪元,凭借着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铁道部在短短几十年间,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铁路网络,为中国经济腾飞立下了汗马功劳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时代的发展,铁道部“铁板一块”的管理体制也逐渐暴露出弊端,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中国铁路发展的瓶颈
面对改革的呼声
,铁道部也曾尝试进行改革,但由于牵涉面广、利益关系复杂,改革步履维艰,直到2013年,铁道部才正式被撤销,改制为中国铁路总公司,开启了中国铁路市场化改革的新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铁老大”的兴衰与新生
时间回溯到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满足解放军南下作战的需要,一支特殊的队伍——铁道兵应运而生,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铁道兵转为和平建设,继续为中国铁路建设贡献力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49年1月
,军委铁道部成立,标志着中国铁路管理体制的初步建立,同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成立,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专门管理铁路的部门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铁路运输
,铁道部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从铁路规划、建设、运营到人事、财务、物资等方面,都由铁道部统一管理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管理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jbo竟博官网,对于集中资源、快速推进铁路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也逐渐暴露出弊端铁道部下设机构庞大,人员众多,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社会”,据统计,到2013年铁道部被撤销前夕,其下属机构和企业已达18000多个,职工超过240万人,拥有10万公里长的铁路线,相当于一个中小国家的规模
图片来源于网络
铁道部拥有自己的医院、学校、公检法体系
,甚至还有独立的预算审计和银行系统,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体系,这种“门类齐全”的架构,虽然保证了铁路系统的独立运转,但也导致了政企不分、效率低下、腐败滋生等问题上世纪70年代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对本国铁路系统进行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效率,而中国铁道部却依然固守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拒绝改革,逐渐落后于世界铁路发展潮流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改变中国铁路落后的局面
,1998年,国务院启动了新一轮机构改革,铁道部也开始尝试进行政企分离由于铁道部历史悠久、根深蒂固,改革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阻力重重,直到2013年,铁道部才最终被撤销,改制为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职能由新成立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行政职能则并入交通运输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改制后的中国铁路总公司,虽然名称变了,但其地位依然十分特殊,作为一家正部级央企,国铁集团的股东不是国资委,而是国务院,其红头文件字号也比其他国企大一号
国铁集团还保留了部分行政职能,例如管理全国铁路运输秩序、制定铁路发展规划等,这也导致了国铁集团虽然名义上是企业,但实际上仍然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铁集团的成立
,仍然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铁路正式告别了政企不分的时代,迈向了市场化改革的新阶段近年来,在国铁集团的领导下,中国铁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青藏铁路、京沪高铁、沪昆高铁等一批世界级铁路工程相继建成通车,中国高铁里程突破4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3年,国铁集团更是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2454亿元,净利润33亿元,首次实现盈利,这表明,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铁路已经走上了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改革开放的探路先锋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78年
,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篇章,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难题,为了引进外资,解决经济建设资金问题,中国在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第一家正部级央企——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应运而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信集团的成立
,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政治使命,为了让中信能够顺利开展业务,中央赋予了其极大的权限和支持中信集团的董事会成员,大多来自中央各部委,其中不乏部长级高官,这使得中信集团在成立之初,就拥有了强大的政治资源和人脉关系
为了增强中信集团的实力,中央还特意安排了“红色资本家”荣毅仁担任董事长,荣毅仁是民族资本家荣德生的儿子,在工商界享有很高威望,同时又与中国共产党有着良好的关系
在他的带领下
,中信集团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参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信集团的早期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为了打开局面,荣毅仁决定从家乡江苏入手,1982年,江苏仪征化纤工厂由于资金短缺,面临下马的风险,荣毅仁决定利用中信集团的海外融资渠道,为仪征化纤筹集资金
经过多方努力
,中信集团最终通过日本野村证券,成功发行了100亿日元私募债券,为仪征化纤项目解了燃眉之急“仪征模式”的成功,为中国企业打开了海外融资的大门,也为中信集团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此后,中信集团开始在金融、房地产、能源、资源等领域进行多元化发展,逐步成长为一家业务遍布全球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
1993年,荣毅仁当选为国家副主席,其子荣智健接任中信集团董事长荣智健是一位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
本文传递正能量,无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